你的位置:首页 > 公告动态 > 公司新闻

耳鸣的产生机制与心理反应

2019/1/20 12:17:13      点击:

Jastreboff提出的耳鸣产生机制的神经心理学模式为研究和了解耳鸣病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模式强调神经中枢系统各个神经结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提出耳鸣产生于听觉皮层下中枢对神经末梢的微弱信号的觉察和处理过程中,与自主神经系统和边缘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受到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影响,反过来又可以影响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活动,间接的影响病人的心理感受。由于大脑边缘系统是控制行为与情绪表达的重要结构,整合来自各个系统的输入,从而完成认知、学习和记忆等重要功能,因此,被认为是和耳鸣有关的心理反应的主要产生部位。

 

      对耳鸣患者,耳鸣通常引起的主观感觉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声音,患者对耳鸣的出现产生不理解、疑虑或恐惧等不佳心理反应。与耳鸣相关的神经活动经皮层下听觉结构或听觉皮层到达边缘系统所引起的反应一般是不良或不适应反应,同时认为边缘系统对耳鸣的反应还可以强化听觉皮层下结构对耳鸣信号的反应(增强识别、监测甚至放大)其输出倾向于引起应激反应。引起自主神经活动异常,又常引起不愉快的心理感受,进一步强化耳鸣引起紧张、心悸、焦虑、忧郁和睡眠障碍等不良心理感受。

 

      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耳鸣治疗适应症

 

心理学上常见的认知曲解类型有武断的推论、选择性抽象、过度概括化、夸大或缩小、极端思维等。这些逻辑推理上的非理性,容易使人在遭遇不良事件时形成对未来、对自我、对世界的悲观看法,从而使人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无望、无助等不良情绪中。伴有心理障碍的耳鸣患者也不例外。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进而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因而特别适合对具有上述认知曲解类型者进行心理干预。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焦虑,失眠和慢性疼痛等心理障碍性疾患。

 

Folmer等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耳鸣的严重程度与失眠、焦虑及忧郁的程度相关,其关系类同于慢性疼痛患者。Griemel等研究认为耳鸣患者的忧郁程度最能代表耳鸣所致的持续认知曲解,并进而影响耳鸣症状的程度。这些认知曲解导致对客观事物及自身病症认识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从而促使患者产生悲观、消极情绪等耳鸣心理问题。

      

      一旦耳鸣患者伴随着心理学方面问题,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对耳鸣治疗的良好适应症,因为认知行为疗法使用了松弛,思维认知结构调整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等方式,从而使耳鸣患者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有资料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改进耳鸣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长期的随访调查发现,对耳鸣患者进行长期的认知行为疗法是有必要,它可以作为一种其它方案的辅助疗法。